没有“超前部署”,疫情会更加严重
现在说“超前部署” ,老实说有点晚。
重大公共卫生的整体部署,至少应该提前两个月准备。
但疫情不是突发,已经将近三年。
相信城市早有预案,卫健专家也早有方案。
不是只有北京和广州会阳的,所有城市都逃不掉。
都被疫情虐过,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都经历过一场战争。
同文同种体质相同,要从它们的防疫过程中总结“超前部署”经验。
1
科学应对,不是口号应对
这是基本的防疫态度,实事求是,科学面对。
不要只是喊口号,相信某某,XX加油。
病毒不信白莲教,更不会相信你刀枪不入。
防疫应该具体落实到行动中,行动应该大于口嗨,否则疫情一来,整个城市会瘫痪掉。
不要说谎,不要说谎、不要说谎。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没有药物就准备药物,没有床位要准备床位,没有病护就要准备病护。
疫情不会因为说谎而消失,病毒不会因为忽悠而弯弱。
每个城市都有全世界最好的市民,TA们已经在主动防疫。
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说真话,给出真相就可以理解。
不管怎样一定要科学面对,才能做到有效防疫。
然后一起去克服它,这才是“生命至上”。
2
超前部署总方针:
避免“疫情高峰”集中
躲是躲不掉的,但疫情感染要错开时间。
疫情高峰如果集中在某个时段,肯定会出现医疗挤兑。
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在全世界都是医疗资源特别丰富的城市,无一例外都出现医疗挤兑。
做得最好的是新加坡,台湾一开始也手忙脚乱,香港做得最差。
特别是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,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死率高达0.75%,死亡近1.1万人。
中国大陆没有任何一个城市,在医疗资源上超过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。
所以,一定要避免集中感染,一旦医疗挤兑潮出现,很多其它重疾者将危于新冠。
一个防疫做得最好的城市,不是个体感染率低,而是总体感染周期长。
做到这一点,才是“人民至上”。
3
分级治疗,不要集中到大医院
避免医疗挤兑,最重要的一个准备就是分散治疗。
如果集中到大医院,就会出现很多非新冠重疾者,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病危。
例如急性心脏病者,糖尿病患者,还有肿瘤患者,这种次生灾害比新冠更严重。
都挤到医院,重症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,病死率就会高。
新加坡医疗卫生体系
分级治疗的方案是:
1、重症住入医院;
2、轻症留在社区;
3、疑症居家抗疫。
香港就是疫情初期没有及时做好分级诊疗——不管轻症还是重症,患者都入院治疗导致医疗挤兑。
后来改变策略,重症病人入院、轻症留在社区,死亡率迅速下降。
4
自测工具的发放与购买
没有大规模核酸后,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得了新冠。
再加上季节性流感高发,是流感还是新冠也很难分清楚。
这个时候自测工具就很有必要,所以抗原试剂必不可少。
但目前来看,很多人都在抱怨抗原试剂很难买到,不然就是价格偏高。
这个时候能否发放一部分抗原试剂给到居民手中(特别是中老年人),或者是将抗原试剂纳入医保中?
香港在四月份时便向60岁以上中老年人免费派发抗原测试套装,鼓励其自行检测。
如果抗原测试套装拿不到,说明超前部署有不足之处。
除了抗原试剂外,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自测工具:血氧仪。
血氧仪主要是用来看血氧饱和度,而它是判断阳性人员是否为重症患者的关键。
根据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》,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3%即为重症患者,需要送医治疗。
这些工具的发放与购买,一方面能让数据更清晰,也能减少人民的不安情绪。
5
互联网医生与AI医生的协力
当疫情进入病原高发期,医生数量远远不够。
好在奥密克戎传染性强,但致病性弱,大多数患者不需要去医院治疗。
那么“互联网医生”就可以解决大多数问诊问题。
一方面,“线上问诊”多数时候就能确定病情和完成药物指导,减少医疗挤兑。
另一方面也从物理层面隔离病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如果在诊室的医生感染新冠,但症状并不严重,就可以居家隔离时利用互联网平台,为其他患者给出医疗建议。
其他有能力且有资质的个体,也可以参与进来,减轻医院医生的负担。
在这方面,政府可以给予这些人群一定的补贴。
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能力极强,只要整合好现在资源,互联网医疗这一块很容易走在世界最前列。
深圳“幸福福田”已经推出解决方案:掌上医院。可以作为全国的参考案例。
除此之外,要善用AI的力量。
AI医生利用大数据和大模型,可以根据患者给出的信息,大致确定其是否感染新冠,以及症状的轻重,并给出医疗建议。
在这方面,地方政府可以同互联网及AI领域的企业合作,利用现在的大数据医疗平台进行部署。
9月份和中国排名前三的互联网公司沟通过,提议该互联网公司利用AI医疗智能,提前读取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的新冠数据,训练AI医生,在疫情来临时可以为社会服务。
清零只是一个短期策略,人民要生活,国家要发展,最终一定要和奥密克戎共存的。
6
准备更多的医疗器械以及床位
与软件不一样,硬件更是必须品,更需要提前准备。
准备更多的救护设备,比如氧气机、呼吸机等。
一旦病人有需要,可以直接使用治疗。
另外还需要更多的重症床位,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。
我国的ICU病床数量非常少,2021年每10万人仅有4.80张,远低于台湾的28.6,美国的34。
数量少是一方面,更致命的是我国ICU病床长期使用率居高不下。留给新冠重症患者的资源并不多。一旦出现疫情高峰,保守估计其缺口大约在1.5万张左右,这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增加。
方舱是否在这个时候用得上?
如果医护资源够的话,方舱现在有它的用处,立即可以转变为新冠专科医院,人口密集的大城市,可能特别需要。
当然这一点还存在一些争议。
到底是建立专科医院,还是在已有医院的基础上进行切分,将部分诊室调整为“新冠专科诊室”,需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医疗资源和人口密度而决定,不能一概而论。
7
医生需要更科学更严密的保护
疫情高峰,最担心的是医生。
一方面,医生职业的特性,决定了其短时间内没办法增多。
另一方面,由于面临的特殊环境,医生又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一批人。
而在疫情高峰时期,最不能倒下的又是医生。
那么在疫情高峰期到来前,医院就需要提前做好“演习”。
1、如何避免大规模的“院感”;
2、提前划分好普通诊室和新冠诊室;
3、出现院感后如何保证医院还能正常运行;
4、提前准备优质的防护服;
5、准备好医生保护手册,提前学习;
6、施打疫苗,尽量能够少感染。
8
招募培训更多护工
医生短时间内没办法增多,但护工却可以。
与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相比,内地的护士注册数量相对较低。
2021年,台湾每千人护士注册数量为8.22人,而内地仅有3.56人。
不仅与台湾、香港有差距,甚至低于2018年的全球平均水平(3.69)。
即便不考虑新冠,这些数量的护士,其实在面对庞大的老年护理需求时,也远远不够。
而护士也需要考取护士执业证书,有一定的门槛。
那么,就需要招募和培训更多的护工,去完成护士的部分工作。
护工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,只需要协助护士对病人进行日常护理和帮助,完成相对简单和基础的护理工作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医疗紧张的问题。
无论是医生、护士还是护工,都应该有更高的待遇。
新加坡便在去年和今年7月分阶段调高公共医疗领域护士的基本月薪,并在去年和前年分别颁发冠病医疗护理奖励金以及特别花红。
9
防疫药物的“提前部署”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
在防疫工作中,药物就是“粮草”。
目前很多人购买防疫药物,其实是道听途听,完全没有医学常识的。
对于新冠病毒,没有特效药,只有缓解药,所以有很多药都是可以使用的。
官方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个事情,发布了《新冠感染者用药目录(第一版)》,其中共有108种药物。发布药物名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:
1、对退烧真的有效果;
2、不要太多,简洁明了;
3、容易购买到;
4、打击骗子药物。
另外,供药体系也要保障供给畅通,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群众购药困难的问题。
除此之外,对于一部分有困难的家庭,政府可以免费发放药物给这些家庭。
香港特区政府在保障药物供给方面,便采购了大量医疗物资,并通过多个渠道分发给弱势群体。
如果没有提前准备,一定会出现药物涨价的情况,不能简单地愤怒嘲讽或者骂“发国难财”。
骂,一时之间解决不了问题,而是要超前准备,准备好了就不会出现市场大副波动。
这个时候若是买不到药物,那就是“超前部署”不超前。
除此之外,对于药物价格的监管也需要到位。
至少在这个关键时刻,不应该出现药价突然大幅上涨的事情。
不能让每次政策的调整,都变成了一部分人赚钱的商机。对于此类情况,要及时调查和追责。
10
在保护隐私基础上,
建立疫情大数据平台
怎么更好地认识新冠?只有数据统计才有意义和价值。
奥密克戎的重症占比,新冠的后遗症,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数据来进行评判。
在取消了大规模核酸后,有效数据需要依靠民众通过抗原自测后上传。
政府可以鼓励新冠感染者上传相关数据,比如症状特点、持续时间、年龄、是否重复感染等。
通过构建完整的大数据平台,利用这些数据展开调研,然后得出最有价值的科学结论。
当然部分人可能会担心隐私问题,那么就需要借助AI技术,比如可信隐私计算,在确保民众隐私安全的情况下收集相关数据。
通过这些数据,也能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,有助于建立全民的“新冠常识”。
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科学结论,例如以疫苗为例:
1、不同疫苗的有效率对比;
2、第一针、第二针、第三针的保护效用到底多大;
3、疫苗混打是否真的吻合科学猜想;
4、什么年龄段的风险指数最高,有多高。
不要侵害个人隐私信息,但需要认真严谨建立科学大数据。
不是喊口号,不是涕泪感谢,而是踏实做事。
11
疫苗很重要,但要给人信心
根据数据来看,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防疫工具。
关于疫苗的接种,有几点需要注意:
第一,要给人民信心。
部分人担心打疫苗会有副作用,也不相信疫苗的效用,认为打了还不如不打。
这个时候,应该让人相信疫苗,就如我们之前提出的,让疫苗制造者先施打,让财务采购者先施打,让专家们先施打,让城市决策者先施打。
第二,要给人民选择。
疫苗不应该只有一种,不同人群需要有不同的选择。这个时候应该接轨国际,给予人民更多的疫苗选择。
第三,加大推广力度。
接种疫苗的人群里,中老年人的比例是较低的,但这部分人又是最需要打疫苗的人群。所以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,加大疫苗推广力度。
比如香港在4月份后,针对老人疫苗覆盖率过低的问题,便派医疗队到所有院舍进行疫苗施打,也推出了行动不便老人可预约上门打疫苗的服务。
第四,有“善后”措施。
接种疫苗后若出现副作用,那么接种者理应得到相应赔偿,或者进行追责。香港便是成立保障基金,市民一旦因接种疫苗而出现罕见或未能预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时,他们仍然可以向药厂追究责任。
而保障基金会承担经法庭或仲裁决定的赔偿金额,并可以预支部分金额以尽早为有关市民提供经济上的支援。
12
建立监督体系和追责体系
因为利益驱使,防疫过程必然会乱象丛生。
这个时候,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。
这个监督体系需要涵盖整个防疫过程,比如采购药物需要监督、采购疫苗需要监督、审批抗原试剂需要监督…不能让防疫变成一场生意。
市场的竞争由法制说了算,最后把关的一定是公权力部门。
公权力手握国家财富,掌控的是人民的钱,一定要有一个监督体系,否则就会沦为腐败温床。
同时,也要建立相应的追责体系,一旦出现问题,需要及时追责。
公开、透明,保障民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
只有这样,才能建立民众对抗疫的信心,才能强化社会共识。
13
科普宣传要及时和到位
不要夸大病毒的毒性,但也不要轻视病毒的伤害。
尽管奥密克戎的重症率较低,但它毕竟是一个病毒,发烧的感觉也会让人异常难受,所以尽量能不得就不得,能晚得就晚得。
这个时候,正确的科普宣传就十分重要。
摘口罩前要给手消毒,之后再洗脸洗耳朵;
随身携带75°酒精,在公共场所触碰相关物品后及时消毒;
不把脏口罩放在口袋里,随身携带多一个备用口罩;
……
当然完全避免感染新冠挺难,但也需要相关科普宣传。
比如感染新冠后对应症状应该吃哪种药物;
比如疑似症状后应该如何自我进行抗原检测;
比如感染后产生的垃圾在处理时应该注意什么;
……
2021年11月26日,奥密克戎就被证实毒性减弱,主要攻击人的上呼吸道,被比尔盖茨认为是天然疫苗。
当更多人了解和开始传播这些信息,有助于加速人们回归正常生活。
14
公共场所,要提前做好应对策略
疫情凶猛,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老人和小孩。
所以,与老人与小孩相关的特殊场所,仍然需要重点防控。
养老院、福利院、托幼机构等,这些公共场所的人群比较特殊,所以要有特殊的应对方式。
网吧、夜总会、棋牌室、KTV、酒吧、桑拿洗浴场所、电影院等人群聚集的密闭公共场所,也需要进行特殊处理。
"新十条"里也有提及,这些场所一旦出现感染病例,很有可能会出现长的传染链条,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感染。
还有一些特殊空间,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,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加强保护,例如上面这张图,这就是社会主动发起的保护。
15
“发布会”是信息的窗口
无论是香港、台湾还是新加坡,在疫情严重时都会有发布会,公布疫情的相关情况。
为什么这么做?
因为发布会是民众了解疫情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,也是政府向民众答疑解惑的最好通道。
未来各个城市会相应进入病原高发期,这个时候发布会的重要性会随之体现。
每天确诊的阳性症状人数,新增的重症患者人数,死亡人数;
当前的医疗资源现状,是否出现了医疗挤兑现象;
特殊事件的直接面对,谣言的真相解释;
还有疫苗的施打情况,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的情况对比等。
这些重要的数据,都应该借助发布会向民众公示。
一方面是让更多人了解当下的疫情形式,消除相关的恐惧。
另一方面则是以公开透明的形式去获得民众信任,增强民众的信心。
16
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
趁着这个机会,各个城市应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。
越是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,应对突发情况便越游刃有余。
新冠病毒出现后暴露了许多问题,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:
1.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;
2.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;
3.健全信息报告、风险评估和发布制度;
4.优化医疗资源,建立健全分级、分层、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;
……
以新加坡为例,新加坡在疫情后,基本没有发生医疗挤兑,其中被称为PHPC的“公共卫生防范系统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国内的一些一线城市,应该借助这次防疫,也建立起PHPC这样的公共卫生机制。
结
超前部署才是真正对每个市民负责
奥密克戎的出现,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。
相信各个城市管理者,以及卫健专家都有所准备。
既然选择了精细防疫这条路,那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科学决策。
决不是赌气式摆烂,也不是被动式防守。
所以,我们应该相信城市管理者的智慧。
但如果出现药品短缺、医疗挤兑,那么说明没有进行超前部署,或者部署不到位。这个时候那一定要小心了,奥密克戎确实会咬人的。
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医疗资源远超我们,也死亡2万多人。
如果不进行超前部署,结果会比想象中的可怕。
在这里警告下:可能会有极端危及生命的个案出现。
假设某些城市还没有超前部署,别傻笑着看北京阳了。
赶紧行动起来,这才是对市民真正负责。
12月7日后的防疫,才真正看到每一个城市的真正实力。
请相信这个民族的坚强和韧性。
只要坚持科学态度,秉承理性精神,承担责任超前部署,一定会平安度过疫情,变得更加强大。